認知扭曲,會帶來焦慮。
你很常焦慮嗎?和別人約好了,遲到、下雨、塞車是否讓你不耐?不如預期的事發生、變動或改變,是否牽引著你的心情及內在景色?世事間的變幻會讓你在內心譴責自己並且責怪他人嗎?
這些焦慮的情況其實很有可能來自於扭曲的認知,一個人的認知也就是對事件的看法及想法,或是對人事物的理解,是個人重要的信念或基模。而這信念及基模則源由幼年時期與原生家庭成員互動下所產生的,比如從小在女性多數男性少數家庭下長大的男孩,會學會上完廁所把馬桶蓋放下歸回原位,以方便下位女性使用者使用。而上完廁所把馬桶蓋放下就會是這個男性對於這件事的認知;但相反地若是在一位男性多數的家庭長大下的孩子,很有可能沒有這個習慣也不認為把馬桶蓋放下是「原位」,也許在他們家中馬桶蓋掀開才是原位,那麼這樣的信念基模所導致的認知差異就會是人際互動間容易磨擦的點了。到底你說的原位是原位,還是我說的原位是原位。很多事情其實也沒有正確答案,只是認知不同而已。
但是什麼是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呢?也就是早年的邏輯錯誤所支持的思考基模,依照認知治療鼻祖也曾是精分分析師的艾倫.貝克(Aaron Beck)所分,有九種認知扭曲分別為:
1. 雙極性思考:
也就是全有或全無,非黑即白的思考過程。依照之前分享的克萊因的客體理論,這種雙極性思考可以說是母嬰分化未完全,也就是尚未整合好媽媽與壞媽媽,認為對自己不利的都是壞人。因此容易在他人表達與自己不同意見時,有著想要抵制反駁他人思想,或是感到他人對自己的價值否定感。
比如說我表達對一件事的看法,而當你表達的看法與我不一致時,我會感覺你在攻擊我,於是我要反擊回去,而內在感受是覺得你在否定我這個人,你就是覺得我什麼都不懂,我很笨,你最厲害,而不是單純的你的想法與我不同。
或者另一個例子,如果這件事我沒做成,我下半生就完了;如果這次沒被晉升,我就是個失敗者。
2. 選擇性摘要:
從事件中選取某個想法或事實來支持自己的認知。比如我覺得你看不起我,所以當你很大聲地宣告你一年賺多少錢時,我覺得你就是在貶損我,認為我比你差很多,看不起我。而這樣的感受太令人不舒服,於是防衛機制出現反擊或迴避。但其實是源自於我埋藏在底層的低自尊感,而投射在他人身上的自大,讓他人來演出被我壓抑的自大感,但因為被我潛抑所以看著你演出我會很不舒服,於是我就攻擊你自負自誇讓人討厭,甚至返向回來覺得你根本是看不起我。
3. 讀心術:
認為自己知道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比如我約你去逛街,但你推說有事不能,我「認為」我知道你其實是因為不喜歡我才不跟我去逛街的。
4. 負向預測:
相信某些不好的事要發生,但沒有證據來證明這件事。比如考試結果出爐前,我會覺得我這次一定考不過,但並沒有任何跡象或證據來支持這種想法。
5. 災難化:
誇大事件的不良結果,以致於變得擔心害怕。比如我這個月業績不好,那我接下來人生該怎麼辦?我沒有一技之長,又無法換工作,那麼我老了存款花完了要如何過生活,到時候也沒有體力賺錢,我該不會淪落到睡在路邊吧?
6. 過度概括:
依據幾次負向經驗,而過度概括扭曲想法。這很像把上一個災難化泛濫化,就是一件事會牽到另一件事,而變成全部事都很慘。比如因為我數學考試不及格,我就是一個很不會考試的人,我不是一個好學生,以後出社會我怎麼找工作,我根本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7. 貼標籤:
對自我的負向看法,是由於幾個錯誤或犯錯而自我貼標籤所創造出來的。也就是上述過度概括的延伸版,延伸到個人的自我觀點都受影響。也就是你考試都不及格,等同於你出社會找不到好工作,你這種人撿角了。
8. 誇大或貶抑:
誇大不完美,或是貶抑美好之處。明明事件進行地不錯,但我就是覺得那天簡報講得不好;或是事件已過了很久,我還是忘不了那天自己所犯的錯誤,怎麼可以犯這種錯,怎麼會這樣,我到底在幹什麼啊?
9. 個人化:
認定一件與個人不相關的事與自己有關,會產生個人化的認知扭曲。比如今天出門下雨、開車遇到塞車、同事出錯、老闆盯業績,全世界都在針對我,是看我不爽就對了啦!
以上認知扭曲若常發生,會導致我們無法好好評估與計劃,就容易感到焦慮、挫敗或憂鬱。因此若是你感覺到自己正在焦慮,也許可以檢視一下焦慮的當下,你是如何思考的。對一件事的認知,是否有上述扭曲的成分存在而導致自己朝某個方向思考,而產生某種情緒或感受。
被感知的東西,往往是感知者的一個延伸。
#雜念與雜唸
#對心理及靈魂運作有興趣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統計人數中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時間:
很多同學在尋問其它時段,我想先開放這三個時段,你們可以自行選班,人數滿即開課。
A:星期三晚上8-9點
B:星期四下午3-4點
C:星期六晚上7-8點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
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貝克認知扭曲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重新定義,你的世界將會有所不同。
如果一個問題當病症處理,人容易顯得無力及失控;但若重新定義它,不以病理的方式,而是以選擇或經驗的角度來詮釋,人就會重獲力量並賦予自己選擇的權力,而感到可控。
舉個例子,一個輕鬱患者,如果以憂鬱症來詮釋,內心會有種「我為什麼會得這種病」的無力感,那股「我也不想啊但我為什麼會這樣」的挫敗無力感,會讓一個人深陷泥沼,觸不到生命的掌握權,而任其情緒淹没及埋葬。
然而,若是重新定義它,是個人選擇時,也許可以從「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令人無力的事,需要讓自己浸泡在情緒也無力的狀態下」的角度切入,讓自己重新檢視情緒、認知及行為間的連結。
當一個人能夠理解自己為什麼會如此時,也多少掌握了些主控權,而不再感到無力及恐慌。那麼了解是自己是以選擇和經驗的方式在看待情況時,就有了改變的力量。
註:認知治療(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艾倫.貝克(Aaron Beck)的認知心理治療理論提到,人們對自己的內在溝通會形成一套信念系統,從這些重要的信念中,個體形成自己的規則或準則,稱之為基模或思考模式,以決定經驗如何被知覺或被詮釋。特別是憂鬱症的病人,常使用內在溝通去自我責備與自我批評。這樣的患者常會預測他們的失敗或災難,且遇事常會作負向的詮釋,而忽略許多與他們相關的正向資訊。也許會透過誇大事情負向的層面、或看待事情為全黑或全白的方式,扭曲對事情的觀察。比如「我永遠沒法把事情做好」、「我永遠不可能好命」、「我是沒希望的」這類的評論就是過份概括、誇大和抽象化的敍述。這樣的信念很可能在生命的早期形成,而成為主要的認知基模。覺察到自己有如此的認知基模,再以基模重新解釋(schema reinterpretation)去鬆動固著認知,或是基模調整(schema modification)在認知上作一些調整但不是完全改給,甚至是基模重建(schema restructuring)來達到認知治療的目標。
我能允許自己憂鬱,也能讓自己重獲活力。
#雜念與雜唸
#9月工作坊三位名額
貝克認知扭曲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反芻思考 #想太多 #反內耗
#為什麼你一直習慣問自己為什麼
有些來訪者會因連續不斷的思維而苦惱,他們聚焦於過去,抑或是聚焦於將來,或者只是聚焦於自我或他人身上的懷疑。
一個中學生告訴我:「我是個非常敏感的人,一件小事也要想來想去。比如,跟同學、朋友相處時,我經常因為他們的表情、語氣或者其他細節而反覆琢磨: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表情?是不是不喜歡我?或者是我哪裡做錯了?說話說得不對?我本來就不太擅長交往,現在腦子想得越多,越弄巧成拙,結果身邊的同學都覺得我很怪,不想和我交朋友。爸爸媽媽讓我自己控制,不要多想,可是,我真的控制不住啊!」
與這位學生一樣,一個五歲女孩的媽媽告訴我:「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會非常憤怒,腦子裡常蹦出一連串的念頭,比如,如果我由著她不聽話,那麼她一定會變得沒有規矩。在家裡沒有規矩,上學後就會被老師、同學排斥,學習就肯定不好,學習不好那將來該怎麼辦⋯⋯每次我都是越想越焦慮並開始憤怒,最後非要制服她不可!」當然,孩子大哭屈服之後,這位媽媽總會遭遇愧疚的折磨:「我幹了什麼?她才五歲,還這麼小!」
這些來訪者的困境,就是典型的多思。認知行為療法創始人貝克教授(Aaron T. Beck)列舉過多種認知扭曲的表現,比如,在連綿不斷的思維中,傾向於認為自己不夠好,誇大問題和責任,用應該或必須來衡量自己或他人的行為,等等。這些歪曲,無論其表現形式是放大還是縮小、任意推斷、過度概括、選擇性抽象或錯誤標籤中的哪一種,本質上都是一種多思現象。
在多思的困擾下,人們的認知很容易被扭曲:比如,一位傑出的教授可能會持續懷疑自己的專業能力,一位漂亮的女士會認為自己惹人討厭,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會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等等。有失眠問題的來訪者,以及抑鬱狀態的來訪者,都很容易遭遇多思困擾。
讀高一的肖霄來求助的時候充滿無奈和苦惱:「最近我老是糾結一些為什麼。比如有時糾結道德上的:為什麼這樣做就該受到譴責?有時是學習上的:為什麼要好好學習?有時候則是感受上的:為什麼我會感到難過?為什麼我要這麼糾結?」
這些為什麼,已經成了肖霄巨大的精神負擔:「這些問題讓我感到焦慮,同時腦子很累;但如果不思考,不自己搞清楚而去接受他人的觀點,我覺得自己會變成任人擺布的木偶,而這又讓我更不舒服......我本來還患過神經衰弱,這樣想來想去後又徹底復發了。我到底該怎麼辦?」
面對多思,很多人會建議「要控制」,比如「不要想」,或者「做點別的事」。但實踐的結果,它們要麼毫無用處,要麼在短暫有效後引發更強烈的思維反彈。在實踐中,強行「控制」無法有效處理多思問題。
要有效處理多思,我們可以借助前面講過的 #思維命名對話法。在諮商中,我指導肖霄首先練習了自我覺察技術,這會讓他更好地察覺自己思維的變化。然後,他試著給自己處於失控狀態的大
腦起了個形象的名字——「為什麼先生」,並練習了「為什麼先生」出現時該如何進行處理。但一週後,肖霄帶來了新的苦惱:
「一開始,這個方法好像有用。但有一次,我腦子裡突然冒出個念頭:為什麼我要做這個?為什麼這樣做會有效果?然後,我就又陷入思維中無法擺脫了。」
「嗯,好像有用,但在新的『為什麼』的追問中又迷失了。那麼,你能覺察到『為什麼我要做這個』同樣是自己的思維,同樣是『為什麼先生』嗎?」
「哦?它們也是嗎?這我倒沒有想到。那麼,我也要這樣與它對話嗎?」
「是的。你覺察到的任何思維,都可以用這種對話、接納的方式進行處理。也許,我們可以重新練習一下自我覺察技術,這會有助於你後續對思維的處理。」
幾週後,肖霄告訴我:「老師,我覺得越來越輕鬆,可以不用再諮商了。現在,我跟『為什麼先生』的關係越來越融洽,當我需要它的時候,它想什麼都行;當我不需要它時,它會退到一邊,不會對我產生任何妨礙了。」
肖霄的變化再一次表明:面對內耗的思維困境,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喪失了掌控感,無力應對發生的一切。其實,只要能掌握並使用正確的方法,掌控感一直在我們手裡。
無論遭遇了何種思維困境,無論它的表現形式如何,無論當時的感受有多糟,只要我們想擺脫困境,想從無盡的思維世界回到現實世界,我們都可以運用不同的思維技術來進行處理。
但有時,尤其是伴隨著強烈的感受時,思維命名對話法並不足以讓我們喧囂的大腦平靜下來。
小琴是個高三的學生,在緊張備考的過程中,她發現自己的思維模式出問題了:「每天我都感到很壓抑,我知道自身有很多不足,同學的表現都比我棒,長期活在優秀同學的陰影下,我經常會有自卑感。現在,我腦子裡總是出現一些消極的事情,比如,總認為自己一定會失敗,過分看低自己,覺得高中三年完全無作為⋯⋯」
對小琴來說,高考壓力下要面對這樣的心理困境顯得尤其艱難。在這種情況下,適當的宣洩,給大腦裡的聲音一個出口,讓它們得到接納,會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這裡,我給大家介紹另一種有效解決多思問題的方案:接納與自我肯定技術。
#多思/自責處理技術
#接納與自我肯定技術
該方案包含四步。
1⃣️接納與表達——
拿出一張紙,將腦子裡不時泛出的自我批評詞語、句子盡可能記錄下來,每寫完一條,就繼續關注其他聲音。如果出現重複的自我批評,簡單地說一句:「謝謝提醒,我已經寫下了,讓我們再看看還有沒有別的。」然後,繼續這一記錄過程。
2⃣️轉移注意力——
當批評的聲音逐漸停歇時,拿出第二張紙,開始發掘並記錄自己的優點。此後,可以每天在上面記錄三件自己表現不錯的事情。
3⃣️感受強化——
每晚上床前,抽出五分鐘將記錄讀給自己聽,重溫每一個事件帶來的感受,感恩自己一天的表現。
4⃣️實踐應用——
每當自我批評、否定等內心獨白出現時,用響亮的聲音說一句:「謝謝提醒,我聽到你說的了。」然後,拿出關於自己優點、美好事件的記錄,讀給自己聽,激發帶給自己溫暖、力量的記憶。
當思維伴隨著強烈的感受席捲而來時,當其他思維處理技巧已不足以完全阻止它們時,當你陷入深深的自責、自我厭棄,過於關注自己消極、悲觀的一面時,你可以迅速求助於該技術,以終止喧囂的思維並重建對自我的良好感受。
該方案由美國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諮商師約翰・戈特曼教授公開推薦。方案的核心是通過針對性的練習,轉移困境中最易遭受的心理傷害:注意力偏見——接納自責、批評的聲音,然後更多關注自己優秀的一面。
在接納中,自責、自我貶低等思維將變成已完結的事件,這將避免進一步的自我傷害;在替換性的積極思考中,我們會自然切換注意力,重新找到前行的力量。
--
本文出自《擺脫內耗人生:走出焦慮、自責、憤怒、悔恨⋯⋯透過有效練習轉化情緒,讓你停止內在糾結、化解自我衝突,重新拿回生命主控權!》,作者于德志研究並投身心理服務近十年,倡導以提高個人心理靈活性來有效處理各種心理困境。由 麥田出版 出版。
生命的空轉內耗,
源於我們不斷為難自己!
你累了嗎?是該放手的時候了。
內耗幾乎充斥著每個人的生活: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懷疑自我並壓迫自我時,當我們迴避某些感受時,當我們試圖在思維裡自我辯駁、說服時,當我們試圖控制、壓抑、否定或漠視特定的感受與思維時,當我們想要控制他人、環境甚至社會時,我們所做的,就是持續激發內耗的自我戰鬥。
本書的第一目標,是為每一個正在自我戰鬥的人,呈現一套簡單、易操作、實證有效的專業心理康復方案!無論你遭遇的是何種壓力,無論困住你的是何種不愉快感受,你都可以將本書提供的儀式練習作為康復的助手。
📖 閱讀更多:
《擺脫內耗人生》 https://tinyurl.com/y83f729k
並《練習不壓抑》 https://tinyurl.com/in-and-out
貝克認知扭曲 在 腦中小劇場一張圖不囉嗦八種認知扭曲模板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往往是想法出現問題的元凶,這是由認知行為治療之父–貝克醫師(A.T. Beck)提出來的見解。簡單地說,它就像安裝在我們大腦的一 ... ... <看更多>
貝克認知扭曲 在 貝克認知扭曲-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推薦與評價
《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 用認知行為療法擺脫社交恐懼、黑暗心理、憂慮壓力,學習善待自己》好看嗎?本站為大家整[…] {...}. ... <看更多>
貝克認知扭曲 在 [考題] 過度類化與誇大的定義- 看板study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貝克認知扭曲其中兩個
過度類化和誇大
我一開始的理解是
過度類化是將負面的經驗不恰當的運用在類似的事件中
誇大則是將負面的經驗不恰當的運用在不類似的事件中
但是又看到其他的定義
過度類化 只要是負面經驗不當類推 都屬於過度類化
誇大則是負向事件過度強調
搞得我現在不知道我原先讀的是不是正確的
求神人解釋一下到底這兩個的差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5.195.19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teacher/M.1519273950.A.1E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