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有人傳給我一個某斷食粉專社團的文章,裡面一個求救文,說自己3個月-12kg(62–>50),但是體脂率只從31到28%,她認為體重的下降「很滿意」,但是體脂不盡如人意,想問問大家該拿脂肪如何是好。
看到這麼可怕的數字,我真的很難過。
算起來62*0.31=19.22,50*0.28=14,脂肪只減少5.2kg,佔減去體重的43%,所以剩下的12-5.2=6.8公斤,有56%都是非脂肪瘦肉組織,若以水份跟肝醣的離開大概1.5-2kg以內,至少流失了4.8-5.3kg的肌肉⋯⋯⋯未來百分百溜溜球😱😱😱😱
以傳統低熱量飲食(不斷食),減去體重的25%(12/4=3kg)是肌肉來看,這個人在斷食的過程中 #減去的肌肉量是40%以上,印證了我在衛教課說過說過一萬次反對斷食的理由,因為斷食流失的肌肉遠大於一般低熱量減肥。
年過40歲,肌肉量會以 #每十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也就是說,這位女性 #用三個月讓肌肉退化了10年😰😰😰
#什麼叫做正常12公斤下降該有的體脂率下降?
剛好手邊有一個也是3個月減掉近12kg的年齡相仿例子,沒有運動沒有斷食,一天吃四餐, #有10%體脂率的下降,其中減去體重有89%都是純脂肪,肌肉流失小於1kg(5%),這樣的數據就會讓我很有信心她可以維持的很好。
其實我很難過的是,這位斷食社團的小姐在減到第一個月發現體脂比例不對的時候,就應該快點改變作法,或是尋求那個社團的專業醫師/營養師的協助,只追求體重的下降,會導致 #很嚴重的肌少型肥胖症的後果。
舉一個多年 #一天只吃兩餐的40歲女性例子,當初她來找我的時候就是疑惑為何減到BMI 都17.9過輕了,體脂率還31.1%,我告訴她:「妳這是 #嚴重肌少症了」,脂肪可以減,但是肌肉要同時長回應該有的量,最終需要增重,花了兩個多月, #體重完全沒變,但是 #體脂率下降3.4%, #體重有沒有下降根本不重要,重點是妳有沒有在 #減純脂肪而且保留肌肉。看到那個社團的女性的反應是「體重下降很滿意」,就知道減重的衛教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這就是我每天的工作,想辦法拯救那些因為隨便少吃減肥造成的 #肌少型肥胖症,這真的比單純肥胖症,難治療一百倍啊😥
先用斷食要妳體重快速達標,肌肉掉很多後要妳開始重訓把肌肉長回來,but,一般人應該都知道,一公斤的肌肉就算花一萬元的教練課,都不一定回得來。
拜託 #不要再製造肌少型肥胖症患者了啦!!台灣的肌少已經亞洲第一了啦!!😡😡😡
#5公斤肌肉流失應該肌少症已確定產生
#真的很氣隨便叫別人斷食的路人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根據調查,台灣有超過600萬人口有脂肪肝,50歲後的女性,肝臟纖維化的程度竟比男性還高,若是有脂肪肝,罹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倍,包含肝癌、大腸癌、胃癌、食道癌、胰臟癌、子宮癌!今天錢政弘醫師就來教大家,5招甩開脂肪肝! #肝 #減肥 #脂肪肝 00:00 影片開始 00:48 脂肪肝養出癌細胞? ...
50歲女性 bmi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肌少症年輕化,現在進行式😨😨😨]
#未來肌少化比高齡化社會還早到來
如題,比我想像中快很多,今天門診又遇到一個。
30幾歲女性,BMI=16.9(正常18.5-24)
過瘦卻有近30%的體脂率,我心想肌肉質量指數絕對符合肌少症診斷,果不其然SMI=5.39😢😢😢
#嚴重肌少症
肌少症的診斷分成三個面向:
🔺肌肉質量(總纖維數量)
🔺肌力(握力快肌)
🔺功能(步速慢肌)
質量部分(muscle mass),目前生物電阻分析儀(BIA)的標準是四肢肌肉質量指數(ASMI):
男性<7.0 (kg/m2)
女性<5.7
#請注意這是65歲以上高齡者的診斷標準
30歲是肌肉骨骼的人生高峰,之後身體蛋白質的異化會大於合成,老化的必然現象伴隨著肌肉質量逐年減少跟脂肪在肌肉跟內臟的浸潤增加;
#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
#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15%
也就是你如果30歲/170cm/肌肉23kg/SMI是8,那在什麼都不介入的情況下,不到50歲SMI就來到6.7,符合65歲肌少症診斷了。肌少症的診斷跟十年死亡率和骨折機率有關,代表諸多功能不良的預後。
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研究顯示,肌少症盛行率在 60~70 歲的長者約為 5~13%,80 歲以上則約為 11~50%。台灣本土的研究則顯示,65 歲以上的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6-10%,80歲以上30~50%。
#65歲以上平均每10個人就有一人肌少症
#那65歲以下呢?
肌少症的診斷切點,是以 #低於18-40歲青壯年肌肉質量兩個標準差以下,過去都覺得是高齡者的專利,所以目前台灣沒有年輕人SMI的平均數字流行病學資料。
#可怕的是,在我的門診發現越來越多20-40幾歲這個世代年輕人的肌肉質量指數,比50-70歲的還差😭😨😥
以附圖這兩個20幾歲的年輕男女來說,若他們的SMI 是7或6出頭的分數, 在不介入任何外力的情況下單憑自然老化,他們可能不到40歲就符合65歲以上肌少症的診斷了⋯⋯還不考慮其他壓力事件的介入、臥床的可能、藥物影響。
#很難想像如果不積極介入治療,未來20年後,當60變成80歲而肌少症高風險20-40變成主要國家生產力核心時, #台灣會不會變成名副其實的東亞最病夫。
肌少症年輕化的原因,在我看來有四:
1️⃣不良飲食習慣 :
高糖高油高鈉、低蛋白低纖維、暴飲暴食吃到飽文化
2️⃣食物精緻化及營養吸收不良
越精緻化越高脂高鈉營養素流失越多,而且地球環境改變,食物本身缺乏巨量跟微量營養。
3️⃣熬夜不正常的作息
睪固酮跟生長激素分泌時間都沒好好睡到覺。
4️⃣亂減肥
我門診很多阿嬤70歲第一次減肥,年輕時肌肉都沒有被亂減肥消耗掉,亂減肥造成營養更不足還有異化大於合成在之前的文章都有提過。
現在50-70歲的高齡者,年輕時都沒在健身房跑步或重訓,倒是近幾年運動風氣變得興盛,就知道飲食跟作息才是肌少症最大的原因,吃好睡好正常活動的人,是不會隨便肌少症的。
目前沒有可以治療肌少症的藥物,營養品補充劑 (如支鏈胺基酸、維他命 D、乳清蛋白) 則是有研究顯示可以 #增加肌肉質量或 #體能表現。
未來有空再來分享肌少型肥胖症的營養介入。
50歲女性 bmi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錯誤的降血糖飲食,比吃錯藥還可怕😰]
今天家醫科一位50幾歲女性,因為加劇的汗皰疹來諮詢,問了病史有在其他院所使用三高的藥物,血糖本來高達200多,在吃了血糖藥可以降到140幾,但是還是控制不佳,因為糖尿病的關係,用高效度降膽固醇藥物,血脂勉強降下來,但肌肉相關指數飆高,腎功能也不甚理想,我看了看雲端的檢查報告跟用藥,心裡暗暗想,應該接下來就不得不減藥或被調整藥物了,因為副作用,但是飲食呢?
我:「請問您平常的飲食都吃什麼呢?」
患:「我很認真在扎血糖,不吃糖跟水果,都吃十穀飯跟燙青菜,連蛋都不敢吃,因為怕膽固醇,不過我會吃魚。」
我大驚,聽起來就是一個血糖跟血脂都只會升的食譜,一整天除了澱粉主食跟菜,蛋白質不夠,油脂又太高(魚跟牛肉的脂肪其實相較雞跟豬的瘦肉來說是很高),我花了一番功夫跟她說糖尿病的飲食就是高蛋白(看腎功能調整)、高纖、低脂、低碳,當身體代謝脂肪酸跟葡萄糖的能力異常時,好油壞油都是多餘的油,好澱粉壞澱粉都是負擔,應該把每天的低脂蛋白質吃飽,不要害怕吃全蛋,蛋黃是好的膽固醇,會讓壞膽固醇上升的其實是高碳高脂飲食。患者聽完,沉吟許久,告訴我會認真試著調整看看,下次回診來追蹤飲食改變後的抽血結果。
反觀我這裡52歲已停經女性,一個危險因子,本來總膽固醇大於等於240mg/dl或是低密度膽固醇大於等於160mg/dl就可以考慮用藥,但在我心中永遠放著血脂治療的最高指引—-「用藥前3-6個月的非藥物治療」,經過一個月飲食控制後,血脂全部以幾乎減半的速度在改善,連本來糖尿病邊緣都完全正常,讓患者訝異於飲食改變的重要😊
另一個67歲女性,BMI=27.2(肥胖),體脂率40.9%,高血壓跟糖尿病數十年,用了兩種血壓藥跟血糖藥,在飲食調整7天內就已經把血壓藥砍半,第8天我請她可以停掉所有血壓藥了。
每個Tammy Wang遇過自稱「家族遺傳」的三高患者,很多都是連「飲食習慣」都是「家族遺傳」造成,只要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經過一週到一個月的單純飲食控制,都可以看到比藥物治療更顯著的效果,更讓我堅信自己走在較為艱辛但正確的道路上🤗
在我這裡,願意改變生活型態來讓自己更健康的,年紀最大的是70幾歲,70幾年的飲食習慣都可以改變,只要對自己有心,又有什麼不能改變的呢?
#三高藥物沒有一吃就是一輩子這種事
#藥物是給不願意改變生活型態的人吃的
#不要讓藥物的副作用跟飲食的壞處照單全收
50歲女性 bmi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根據調查,台灣有超過600萬人口有脂肪肝,50歲後的女性,肝臟纖維化的程度竟比男性還高,若是有脂肪肝,罹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倍,包含肝癌、大腸癌、胃癌、食道癌、胰臟癌、子宮癌!今天錢政弘醫師就來教大家,5招甩開脂肪肝!
#肝 #減肥 #脂肪肝
00:00 影片開始
00:48 脂肪肝養出癌細胞? 肝包油竟是慢性病的元凶?
01:36 脂肪肝不痛不理它? 小心這些癌症找上門!
03:58 不吃藥打針就甩開脂肪肝? 破解常見5大迷思!
04:47 瘦子也會得脂肪肝? 別再怪油脂,它才是主因!
05:34 吃素還會得脂肪肝? 小心素食中的地雷食物!
05:58 吃水果對身體好?「狂吃」下場顛覆想像?
06:32 吃甜食喝飲料會罹患肝病? 果糖是甜蜜殺手!
06:45 蔬菜水果最健康? 糖分讓你陷入隱形陷阱?
07:57 肝藥、保健食品賣超好! 真的能消除脂肪肝?
08:56 脂肪肝男女比例誰嚴重? 50歲以後恐加速生成?
10:42 台灣超過600萬人有脂肪肝! 年輕人也有風險?
11:43 中廣型肥胖VS下半身肥胖,哪種比較危害健康?
13:08 逆轉脂肪肝不是夢? 不吃藥5招減少肝包油!
15:46 懶人減肥法! 比168更容易的1410間歇性斷食!
✓ 點我訂購🥦產地直送蔬菜箱👉 https://bit.ly/361o65T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加入《下班經濟學》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rm_money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50歲女性 bmi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肥胖惹禍原來不育都關事 三大唔講唔知肥胖疾病
港人飲食習慣日漸西化,與許多歐美國家一樣面對肥胖人口增長問題。根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最新的人口健康調查統計顯示,在15至84歲的人士中,有20.1% 的人士超重,而肥胖人士更有29.9%。按照現時標準而言, 當BMI(體重指數)達23.0至25.0間即屬超重,而BMI達25.0 或 以上即屬肥胖。
醫學博士饒家棟醫生指出肥胖常見的疾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等,但大眾未必知道肥胖原來與癌症、不育及抑鬱症亦有關。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顯示,肥胖是會增加13種癌症的風險,如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及肝癌等,因為肥胖人士會產生更多荷爾蒙,但女性荷爾蒙佔大多數,荷爾蒙會刺激到癌症的生長。然而,肥胖人士會有更多細胞,細胞會不斷生長及死亡,這類的更替細胞較多時會增加身體發炎機率,當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便會誘發癌症發生。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肥胖 #不育 #BMI #醫生 #糖尿病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50歲女性 bmi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乳癌 專題 - 潘智文臨床腫瘤科醫生
背景:文女士今年50歲,十幾年前發現乳房有腫塊。當時醫生確診為纖維瘤,手術後已康復。文女士聽說曾經生纖維瘤的人較易患乳癌。故文女士十分擔心。
(一) 乳癌有何病徵?家族有成員患乳癌的人,是否高危人士?0:31
(二) 有什麽檢查診斷乳癌的方法?1:53
(三) 最近聽說高危人士可提早切除乳房以預防乳癌,有必要嗎?有哪些治療乳癌的方法?各種方法有何分別?治療期間和治療後會出現併發症嗎?2:35
(四) 如何預防乳癌?(FindDoc 健康資訊) 5:15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https://www.finddoc.com/
FindDoc個人化身體檢查預約: http://goo.gl/TlOs71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